胡志明

发布时间:2019-02-2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胡志明 1993年调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是年被评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3年被任命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东北亚文化研究所所长,2005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现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专业方向主要为比较文学、欧美文学及东方文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卡夫卡研究和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现在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本科学课程: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莎士比亚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学专题、中西文化比较等;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比较文学与东方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专题”、“人文科学方法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文学)和“卡夫卡研究”等。作为主讲教师所讲授的《外国文学史》课程先后被评为山东大学精品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作为负责人所讲授的《比较文学》被评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精品课程。
  近年来主要论著:
  1.《暧昧的选择——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对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消化》,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2.《父亲:剥去了圣衣的上帝——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3.《〈毕司瓦斯先生的房子〉:一个自我反讽的后殖民寓言》,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4.《智慧与恐惧:两种不同的“存在的图”——昆德拉与卡夫卡小说美学的比较研究》,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并为《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版第578-579页所收录;
  5.《官僚政治的图形学——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办公室”形象》,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6.《“包含着分歧的重复”——从〈万延元年足球队〉看大江健三郎小说方式的文化内涵》,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7.《无神时代的自我拯救——论大江健三郎后期作品的文化救赎思想》,发表于《国外文学》(北京大学)2005年第2期;
  8.《打开“椭圆”的世界图像——解读本雅明的卡夫卡批评》,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9.《沉默的理性——卡夫卡与西方现代文化精神》,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10.《恐惧的诗学——〈变形记〉与〈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1.《再生与共生——简论大江健三郎文学中残疾儿主题的文化内涵》,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2.《“地下人”与他的后代——〈地洞〉与〈地下室手记〉的比较研究》,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3.《“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的话语方式》,发表于《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
  14.《〈在流放地〉的审美品格与思想价值》,发表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5.《“房间”:品特戏剧中的存在图像》,发表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6.《自由与放逐:〈美国〉对现代西方人生存境况的文化批判》,发表于《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2期;
  17.《残疾儿主题:大江健三郎文学出发的“原点”》,发表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8.《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发表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9.《一部现代“儿子心理学”——解读卡夫卡〈判决〉中的“父亲情结”》,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0.《非常的“原罪”——论卡夫卡的犹太文化渊源》,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1.《宿命的自由与自由的宿命——萨特与卡夫卡自由观的比较研究》,发表于《广州大学学报》2005 年第11期;
  22.《“挂笔”宣言:大江健三郎后期小说创作的新策略——兼论大江健三郎“后期作品的风格形式”》,发表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3.《从“小人物”到“套中人”》,发表于《学语文》2000年第4期;
  24.《〈美国〉:西方文化的一个隐喻》,发表于《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5.《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发表于《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6.《论大江健三郎晚期创作的新特征》,发表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7.《卡夫卡现象学》(专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3月。
  近年来获得的奖励:
  1.《暧昧的选择——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对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消化》,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东方文学学会年会(2001年8月,苏州);
  2.《父亲:剥去了圣衣的上帝——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获威海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2004年);
  3.《〈毕司瓦斯先生的房子〉:一个自我反讽的后殖民寓言》获威海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2004年);
  4.《智慧与恐惧:两种不同的“存在的图”——昆德拉与卡夫卡小说美学的比较研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5.《官僚政治的图形学——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办公室”形象》获威海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2007年); 
  6.《卡夫卡现象学》获威海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2008年)。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