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来校区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8-11-2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本站讯 11月24日晚7点,学灯论坛·启牖系列讲座第一讲于山东大学(威海)电子楼301室如期举办。本次讲座嘉宾为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耿幼壮教授。讲座主题为“经典的旅行——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例”。山东大学(威海)多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会议伊始,主持人杨慧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耿幼壮教授对于热忱严谨的学术态度的坚守、对于学术研究深度的挖掘以及对于学术创新的追求。谈及“启牖系列讲座”名字的由来:“启牖”典出汉代王充《论衡•别通》“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意为打开学术交流之窗,以聆听与对话来感受优秀学者带来的智慧之光,由此指引与照亮青年学子的学术道路。

耿幼壮教授首先从索福克勒斯其人讲起,征引西方艺术史上有关索福克勒斯的肖像画、19世纪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史学家丹纳对于索福克勒斯的描述、以及历史上有关索福克勒斯两次被雅典人选举为执政官的记载,生动展现了这位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家的生命状态。随后,耿幼壮教授通过例举俄狄浦斯家族神话的艺术表现,在索福克勒斯写作的有关俄狄浦斯王三部曲的结构中介绍了《俄狄浦斯王》(另两部为《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这部悲剧文本的独特价值与意义。也正因为索福克勒斯的贡献,有关这部作品的批评与阐释史随之在历史中展开。耿幼壮教授回顾了亚里士多德通过论述《俄狄浦斯王》而展现出的古希腊人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塞内加为代表的罗马人写作的有关俄狄浦斯的文本如何凸显出对于人的心理内容以及道德意义的强调。之后,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西欧人几乎看不到希腊的典籍,《俄狄浦斯王》也有大约一千年没有上演,直到东部世界因破除偶像运动引发了艺术家纷纷回到意大利,这部悲剧才由此回到欧洲。然而,在古典主义时期,对于《俄狄浦斯王》不乏批评的声音,高乃依、德莱顿、伏尔泰都写作相应的文本,但他们都将一些不合时宜的情节删掉。直到浪漫主义时期,《俄狄浦斯王》才真正成为经典。在此部分,耿幼壮教授详细论述了在荷尔德林、温克尔曼、黑格尔、尼采等一些德国重要的思想家的笔下希腊得到了极度的美化,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中,《俄狄浦斯王》进入到其阐释史的顶峰。之后,耿幼壮教授重点分析与探讨了《俄狄浦斯王》作为一部经典在现代西方文学、戏剧、绘画、哲学、电影中的衍变与发展,并以此为例生动阐释了弗洛伊德所言之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节”、以及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分析理论。而尤为引人入胜的是,耿幼壮教授更是为同学们介绍了这部西方经典在当下日本能乐与中国京剧中的表现,由此诠释了中西文化艺术各自独特的意蕴以及对话的可能。最后,耿幼壮教授以当代意大利天才艺术家罗密欧·卡斯特鲁奇(Romeo Castellucci)指导、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上演的《俄狄浦斯》为例,展现了以一部主要由女性演员出演的具有基督教叙述特色的艺术经典,透露出当代欧洲艺术家对于传统与当下文化之关系的深刻思考,并由此继续讲述着俄狄浦斯王的“神话”。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耿幼壮教授对于《俄狄浦斯王》这部著名的古希腊悲剧在古今中外的经典演变,综合艺术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内容,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广泛而又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呈现出《俄狄浦斯王》走向经典化的动态时空旅行图景;透过文学经典的阅读与阐释、批评与接受、翻译与重写、改编与演出,耿幼壮教授深入阐释了《俄狄浦斯王》成为西方人不断寻找和认识自我的哲学思考和文化探寻、乃至成为一部真正属于世界的文学经典的重大意义。耿幼壮教授娓娓道来、形式多样的讲解方式让现场同学沉浸其中。在接下来的总结中,主持人杨慧教授感概在网络化时代下体验学术现场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耿幼壮教授的研究为后学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本,在对具体的学术问题进行分析时,多角度的考察、跨语际的能力、宽广的研究视野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现场学生提问环节中,耿幼壮教授针对学生们提出的文本翻译、主题命运观、俄狄浦斯情结范式论、文学经典化过程中创新和原义是否悖论等多个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回答。讲座在学灯论坛·启牖系列讲座的首讲纪念牌赠送仪式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的顺利举办让同学们对《俄狄浦斯王》这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历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优秀学者的学术点拨下,启发了同学们做学术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在反思中不断领会学术研究的方法,进而为同学们未来的学术道路指引方向,坚定信心。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傅振国         作者:文:崔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