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堂:旅德记者王凤波主讲“后摄影时代:个人摄影的意义与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4-11-0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3日,“德国之声”前高级记者王凤波应邀做客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为学院师生带来题为“后摄影时代:个人摄影的意义与可能性”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化传播学院崔春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凤波以个人作品为例,深入探讨了数字化和社交媒体时代下个人摄影的新动向、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机遇。从摄影技术的起源到理论的演进,王凤波为与会师生呈现了摄影艺术发展的清晰脉络。王凤波认为,在图像编辑软件广泛流行的当下,如何界定美和真实性成为了当代摄影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数字化浪潮下,摄影与文化、技术、政治、媒体、艺术以及现实生活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那么在技术如此先进的今天,我们坚持使用传统相机摄影的意义究竟何在?王凤波从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个人摄影的深层意义、多样方式、内在动力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他也对摄影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凤波强调,摄影不仅是记录和分享的工具,还是表达个人视角和情感的媒介。在AI和计算摄影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个人摄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捕捉瞬间,更在于通过摄影作品传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他提出,技术进步为摄影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摄影师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王凤波就街拍与隐私、摄影与真实性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技术对摄影领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他指出,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并非固定不变,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这就需要摄影师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通过突出主题和简化构图等方式,找到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平衡点。王凤波的作品与观点不仅是对摄影艺术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个人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摄影来表达自我的探索,激发了在场师生对摄影艺术的新思考,为摄影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主讲人简介:王凤波,高级记者。1964年生人,毕业于上海工科大学,于德国美因茨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在德国之声( Deutsche Welle)从事新闻工作十年,其后在柏林从事德国与中国之间短期教育与培训项目组织工作至今。主要兴趣为街头摄影,于德国举办个人摄影展,著有诗集配图影集,译著《勒夫:美学家,战略家,世界冠军》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朱月月         作者:段敬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