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欧洲华文笔会会长、著名作家方丽娜应邀做客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名师大讲堂,主讲“东西文化碰撞下的华文写作——一个旅欧写作者的创作历程与感悟”。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崔春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方丽娜由童年经历说起,介绍了自己留学海外、在奥地利维也纳走上文学之路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向听众勾勒出自己从阅读报刊到发表散文、征文获奖,再到前往鲁迅文学院研修、进行小说创作的文学成长道路。她说:“我出生在河南,长期生活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对欧洲土地上的朝露流霞、俗世烟火,既深情凝望,又百感丛生。窗外的尽头是阿尔卑斯山下的欧洲原野,那里有田园牧歌,谦恭人道;亦有贫弱、晦暗和西式荒诞,对他们笑容下的纹理与褶皱的追问,构成我隐蔽的兴趣与思索。”
作为一名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方丽娜尤其注重在作品中处理“故乡”与“他乡”的关系。她提出:“距离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也产生不受拘束的想象和对心灵的追问。异域生活的形形色色,多元文化的纠结与碰撞,不同族群之间的交织牵绊,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多种表达的可能性。根深蒂固的故土情结,让我带着东方人的审美底色,而深入欧洲20年的现实与经历,又将西方思维和人文精神自觉融入写作当中。”方丽娜以小说《花粉》为例,聚焦跨国婚恋与文化冲撞问题,深刻剖析了不同国度、不同境遇之下人性的走向与裂变。“所有的对抗,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对抗。”她精要的总结引得现场听众频频点头认可。
谈及被评论界誉为“蝴蝶三部曲”的系列中篇小说(《夜蝴蝶》《蝴蝶坊》《蝴蝶飞过的存在》),方丽娜阐释了“蝴蝶”意象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蕴。她认为,蝴蝶是诗意的、浪漫的,同时又是哲学而多元的。在她的小说中,“蝴蝶”常与女性的情感、命运联结起来,既寓意美丽的蜕变和超越,又暗含先知般的预言和人生的不确定性。神秘空灵的“蝴蝶”意象同时也折射出方丽娜的悲剧情结。方丽娜强调:“悲剧往往最彻底、最冷静、最深沉地爆发出一种人性的力量,引发同情和悲悯,从而肯定生命的尊严,弘扬的恰恰是积极的人生。”正因如此,不管是创作散文还是小说,方丽娜始终秉持“眼光向下”的写作态度,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与底层百姓深深共情。
方丽娜还向与会师生分享了她的新近创作成果——非虚构长篇小说《到中国去》。她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创作小说时所做的史料搜集、文献考辨、实地调研工作。作为旅居欧洲的写作者,方丽娜除了贡献个人经验、生命感悟,还超越自我,走出了民族的、地方的局限,以宏阔的国际视野,为读者从历史烟云中勾陈、描绘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战时故事。
方丽娜的讲座引起现场听众强烈的兴趣。在提问环节,多名同学踊跃发言、交流互动,方丽娜一一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与会师生均感获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方丽娜,祖籍河南商丘,现居奥地利维也纳,奥籍华人。毕业于商丘师院英语系,奥地利多瑙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鲁迅文学院第1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现任欧洲华文笔会会长,《欧华文学选刊》杂志社社长。作品发表和转载于《作品》《作家》《北京文学》《人民文学》《香港文学》《十月》《小说月报》《台港文学选刊》《中篇小说月报》等。曾作为海外作家的代表,出席2016年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长篇小说《到中国去》入选2023“世界华文文学十部长篇小说”名录;中篇小说 “蝴蝶三部曲”获“首届世界华人优秀影视文学奖”。出版小说集《夜蝴蝶》《蝴蝶飞过的村庄》《留一个机场给你》;散文集《蓝色乡愁》《远方有诗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