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全球胜任力研究院“新文化传播学的建构”研讨会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24-05-1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为了深化相关研究、具体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由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主办、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全球胜任力研究院承办的以 “新文化传播学的建构” 为主题的研讨会计划于2024年7月6日线上线下同步举行。研讨会包括上午的“新文化传播学的建构:意义与成果” 主题发言环节,下午的 “新文化传播学:挑战与机遇” 和 “青年学者新文化传播学研究” 分组发言环节。

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全球胜任力研究院已成功举办“黄河文明研讨会”“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研讨会”“增强山东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会议,并成功开办四期英文评论写作培训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以贾文山教授为领衔的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全球胜任力研究院(跨)文化传播研究团队,多年来立足中华文明视角潜心研究(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传播学以及全球传播学,已出版、发表一系列中英文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最近,贾文山教授携其博士生樊丽副教授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发表的题为 “论新时代文化传播学:新闻传播学转型的内生逻辑、现实条件与实践路径” 的文章以及贾文山教授与其博士生孙宸于2024年在《新闻与写作》学刊第4期发表的题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建构”的文章以及其他同行相关的学术著述,预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2.0时代,即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时代的到来。事实上,23年前,贾文山教授就已经在由他担任第一主编的题为Chinese Communication Theory & Research: Reflections, New Frontiers, and New Directions (Bloomsbury, 2001)一书中提出“中国传播学”这一概念,为其当下新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埋下了伏笔。正因如此,为了更进一步推动中国传播学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向学界倡议构建新文化传播学派,汇集对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第二阶段以“文化传播学派”构建为例的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重要成果,发现青年新秀在新文化传播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新文化传播学派的建构,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全球胜任力研究院决定于2024年7月6日举办主题为“新文化传播学的建构”研讨会。研讨会拟邀请在(跨)文化传播学领域有突出学术建树的同行、专家,和青年才俊分享各自最新(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以期向学界呈现出新文化传播学及其学派的雏形及动向,并通过融合中外视域的交流研讨、相互激荡,推动新时代文化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本土化2.0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新文化传播学的建构”研讨会作为一个面向学术专家、青年学者以及在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将由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提供支持,主要以小型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进行。现面向新闻传播学及相关多学科的研究者和在读研究生征求论文。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全球胜任力研究院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择优录用参加研讨会发言。现将具体征文要求及相关事宜说明如下。

一、征稿对象

本次论坛主要面向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史、哲相关专业学术专家、青年学者以及在读研究生。

二、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24年7月6日

会议形式:线上+线下

线上链接:腾讯会议(会议号将在发布议程时公布)

线下地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文化西路180号)

三、会议主题

本次论坛主题:

新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

可供参选议题如下:

(一)新文化传播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转型

(二)新文化传播学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

(三)新文化传播学与交叉学科创新发展

(四)新文化传播学与新文科建设

(五)新文化传播学与中华文明的(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

(六)新文化传播学与新闻传播学教育

(七)其他相关研究主题

四、征稿要求

自公布之日起至2024年6月19日止,本次研讨会面向全国理论界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生广泛征集论文全文或10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征文要求:

1.来稿应充分聚焦新文化传播学建构研讨会的研讨主题和核心议题,立足学科前沿,展示最新成果。入选论文将根据来稿主题和涉及领域纳入对应的分论坛。

2.稿件应为与研讨会主题相关且未在其他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稿请务必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符合学术规范,杜绝一切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3.每位作者最多投稿一篇论文或摘要,不得通过共同署名多次投稿。

4.同一篇论文或摘要不得重复投稿,作者、内容高度重合者视为同一篇。

5.论文格式:论文正文的中文请使用宋体,英文请使用Times New Roman。

标题:小二号,加粗,居中。

作者姓名:四号,居中。标题与作者姓名之间不空行。

摘要:五号。姓名与摘要之间空一行。

关键词:3-5个,五号,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正文:五号,一倍行距。关键词后空一行,接正文。

文中小标题:四号,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小四号,加粗,左起排列。二级标题,五号,加粗,左起排列。各级标题与正文间,不空行。

文献引证: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注释置于当页页下注,注释序号用“1, 2, 3……”标识,每页单独排序。小五号。

6.本次研讨会接受中文和英文来稿,来稿请注明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电子邮件、电话等信息。论文或摘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7.本次学术会议免收会务费,提供研讨会期间的餐饮,线下参会者往返交通费及住宿费自理。

五、投稿方式

邮箱:sdgsclass@163.com

会务人员将于2024年6月3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告知每位投稿者入围情况。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积极来稿,踊跃参加。期待与各位在威海和线上相聚。

六、研讨会拟邀请嘉宾名单

1.王学典,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文史哲》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

2.刘海龙,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和传媒文化。

3.李明德,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大城市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聚焦新媒体、网络舆情、智能传播、大数据等前沿问题,先后推出了教材《网络舆情概论》、著作《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协同发展: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等。

4.孟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组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致力于传播学理论、跨文化传播、视觉文化传播和影视艺术研究。

5.洪宇,历任浙江大学清源学社副社长、首批浙江大学全球合作大使(ZJU Global Partnership Ambassador)、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致力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前沿研究和教学,研究围绕传播与媒介技术的政策、政治及政治经济学,重点关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和数字经济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6.施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国家安全话语智库主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创立并主编国际期刊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ESCI检索,Taylor & Francis)、国内辑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社会语言活动。

7. 贾文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查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传播学院终身教授,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全球胜任力研究院创院院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兼任多部国际期刊编委和两部英文丛书主编。研究方向包括传播(交流沟通)理论与方法、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中国传播学、公共外交等。

8.萧小穗,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与修辞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传播学荣誉退休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费尔班克东亚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和檀香山东西方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思想修辞学、中西传播学、中国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

9.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传播研究所所长,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传播学系访问学者,历任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与《华夏传播研究》主编。致力于华夏传播学、“老子传播学”、科学传播研究与传播学“中华学派”的构建。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朱月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