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院“语言产业”微专业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21-04-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且日益成为一种社会资源。与语言相关的经济活动不断增多,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并催生出语言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语言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具有低耗能、无污染、科技附加值高等优点。日内瓦大学经济学教授弗朗斯瓦·格林的研究表明,瑞士语言的多样性,每年可创造约500亿瑞郎收入,约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支持推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文字识别等智能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不同语种间的机器翻译研究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能辅助学习和评测的技术产品研发,推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计算技术创新,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一、专业简介

语言产业是指以生产和提供语言产品为主的社会行业,分为语言教育、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康复、语言会展、语言创意、语文能力测评等,将语言作为加工对象,以提高消费者语言文字能力(包括第二语言)为最终目的。语言产业在中国体系下还没有作为一个正式产业门类进人中国国民经济统计范畴,但一些以提供语言产品或相关内容服务的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本微专业师资10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1人,山东大学(威海)青年未来计划1人。90%以上具有长期海外高校求学、访学、汉语教学等研修工作经历。

团队师资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省社科、博士后基金和国家语委课题多项,发表SSCI、CSSCI索引论文多篇,出版重要学术著作数部,目前在研国家社科项目4项。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发明,语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结合文化传播学院语言学专业师资和威海校区各学院办学实际,授课服务面向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本科生。本微专业特色突出体现在语言知识与国计民生行业的对接方面,呼应社会需求和社会关切,学以致用。


二、培养目标

通过汉语汉字素养培养和与语言密切相关的产业所需知识体系的讲授,使学习者在主修专业学业基础上能够得到有效拓展并有深入的认知、连通过于细化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修读后在就业方面能够适应更大范围的工作岗位并具有语言文字敏感性思维优势。语言产业具备新文科和新工科双重属性。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结业具体要求。

结业要求1:具有语言文字情怀,形成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母语和汉字的自觉意识;

结业要求2:具有良好的汉语和汉字基本功,对语言文字现象敏感并形成理性的科学认知;

结业要求3:结合自身专业,具备基于某个行业或产业提出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结业要求4:具有语言应用的社会经济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结业要求5:了解语言在人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语言地理形成初步认识。


三、核心课程

语言产业导论、语言经济学、汉语国际传播、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人类学与语言类型、语料库与语言信息工程等。


四、教学安排

语言产业微专业,采用单独编班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为便于安排课程,利用暑假与暑期学校时间同步集中授课。第一期微专业计划于2021年7月开课,预计开课门数(含必修和选修)在3-4门,总学分及相应的开课计划利用三个暑期完成。


五、学费

语言产业微专业,收费按照山东大学相关规定收取,学费根据学分收取。


六、学制、考核及毕业证书

语言产业微专业,修读年限为3个学期(暑假)。微专业课程以任选属性在主修专业成绩单上予以显示,不纳入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完成全部课程修满16学分的同学,可获得山东大学颁发的“语言产业”微专业证书。


七、招生对象及要求

语言产业微专业,面向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法学等各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首期招生人数在40人左右。具体报名条件如下:

(1)对语言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愿意了解相关研究和行业现状,投身国家“语言产业”建设;

(2)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热爱语言学,喜欢经济学、传播学、计算语言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

(4)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5)主修专业成绩良好,学有余力。


八、班级管理

语言产业微专业,将为学员配备教学秘书兼班主任,专任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修读语言产业微专业对今后在语言学方向的考研求学深造、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九、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

请根据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威海校区教务处的要求进行网络报名,同时学生本人需要于2021年4月23日前,发送申请材料(报名表、成绩单、个人申请书及相关证明材料)yycywzy@163.com(邮件以“姓名+学院+语言产业微专业”命名),材料审核通过后获得修读资格。


十、联系方式

电话: 5688313;5688085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孙飞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