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文化传播学院新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发表CSSCI论文33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次。获评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一流教材1部。获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山东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威海校区“我最喜爱的老师”等称号。指导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4次、多人获评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干部,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其中,1人考上中央选调生。

学业引路 真诚耕耘
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张超事迹介绍
在校园里你时常可以看到张超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边健步走,一边谈笑风生,凑近一听,原来是在聊学术。博士生王勇华说,很多有趣的想法和思路就是在“学术漫步”中获得的。这是张老师人才培养的理念之一:开心做学术。
在社交平台上,张老师和研究生有好几个群,既共同的大群,也有张老师给每个人建的小群,名字都叫“学术小灶”,区别是个人群有姓名。张老师说,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得因人而异、个性化指导。他为每个人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学术成长计划,充分考虑到不同研究生具体情况。这是张老师人才培养的理念之二:因材施教。
张老师曾有2个从理工科慕名考来的研究生。入学后,师生间的交流比较困难:理工科的学生不了解文科的科研思维,文科出身的张老师要尝试理解理工科学生的想法。他坦言,这种交流很累心,但不能因为累心就不交流,双方共同的语义空间就是靠相向而行慢慢重叠的。由于理工科的论文写作和文科有很大不同,为此,他还为学生制定了学术语言提升计划,纠正她们的学术语言表达问题。值得他欣慰的是,这两位研究生都顺利毕业,一个考上选调生,一个考进事业单位,从事的都是文科岗位。
还有一位跨学科攻读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同学,她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既要上着班,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她和张老师商量,每次指导能不能放在晚上。张老师同意了,每次都是晚上8点以后,每次指导都是一两个小时。
除了给自己的学生当导师,张老师也是很多学生的“人生导师”。“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办,可以去问问张超老师。”这是一句流行在学生中的“求助指南”。面对学生的求助,张超老师总能以让人茅塞顿开的方式,解决他们在论文选题、论证与写作当中遇到的困难,也被学生赞许为专治论文疑难杂症的“学术医生”。不仅如此,张超老师还是学生的好朋友、知心人。面对学生情感上的纠结、职业规划的困惑,抑或生活中的迷茫、失败后的低落,张超老师永远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和睿智的建议者。对于张老师来说,在半夜、假期等休息时间收到学生的求助信息司空见惯。每到毕业之际,张老师的微信和QQ都会收到很多感谢信息。张老师说,这些信息因真诚而宝贵,他也因学生成才而欣慰。这是张老师人才培养的理念之三:与人为善。
在当研究生导师七年的时间里,张超老师指导的研究生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多人获评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干部,学生就业良好,其中,1人还考上了中央选调生。
张超老师说,真诚是世界上的稀缺品。他喜欢真诚,他认为,在教学上,“真诚”意味着将每一堂课视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张超老师从教12年,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他获评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省级精品课,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山东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大学(威海)“我最喜爱的老师”、山东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山东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在科研上,“真诚”意味着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张超老师围绕学科前沿问题产出一系列高水平成果。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论文33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次、地厅级社科奖7次,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结项获优秀等级,撰写的智库成果12篇被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采纳。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踏踏实实干事,坦坦荡荡做人,张超老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彰显着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