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堂:刘玮主讲“由曲到戏:明清戏曲理论的演化轨迹”

发布时间:2021-12-0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2月4日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语言文学学院刘玮副院长应邀作客文化传播学院名师大讲堂,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由曲到戏:明清戏曲理论的演化轨迹”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电子楼101室举办,由文化传播学院洪树华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语言文学学院刘耳教授、文化传播学院周新顺副院长及90多名本科生聆听了讲座。

 

刘玮老师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她认为中国古代戏曲大致经历先秦两汉的酝酿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形成期、宋金的演进期、元明清的成熟期。刘老师还谈到中国古代戏曲的体制。她以杂剧、南戏、传奇三种戏曲类型分析了古代戏曲的体制,对杂剧的曲词、宾白、科范;南戏的结构、格律规则;传奇的剧本结构、音乐体制等作了说明。

然后,刘玮老师讲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过程。她说,元代以前戏曲理论的资料多保存在史、子类典籍或其他著作之中,内容主要是事件的记录、场面的描述,具有戏曲史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价值。到了元代,出现了专门讨论戏曲的论著,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庭芝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簿》等。刘老师说,现存的元代戏曲论著不多,较前代的论著有显著的进步,但多数仍是戏曲史料性质。

 

接下来,刘玮老师详细阐述了明清戏曲理论的演化轨迹。她说,随着戏曲的发展,戏曲理论在明清时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论著数量最多、戏曲理论家辈出、讨论的范围较广、探讨较深入、出现不同派别的论争。接着刘老师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她说,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统计,明代理论论著有17种,清代有24种。未统计各曲的序、跋以及书信、散文形态存在的或散见于其他著作的戏曲理论。明清戏曲理论家有理论著作留存的,明代有15位,清代有23位。若加上明代沈璟、汤显祖、臧懋循等,则明代戏曲理论家至少有18位。明清戏曲理论讨论的范围较广:从戏曲类别上说,涉及南戏、传奇、杂剧,如专论南戏的有徐渭的《南词叙录》,讨论北曲杂剧的有何良俊的《曲论》。从所讨论的问题来说,涉及戏曲的体制、流派、作家作品评论、曲谱、制曲方法、演唱方法、戏曲表演、导演、曲家(包括作家、演员、琴师等)轶事、花雅之争等。在如何作曲、作品评论、戏曲发展历史等方面均有较深入的探讨。王骥德的《曲律》从宫调音韵、科浑部色等方面对如何作曲作了深入的探讨。吕天成、祁彪佳等人对作品的评论颇有精深见解。李渔更是全方位探讨戏曲的问题。关于出现不同流派的论争:明代传奇(南戏)形成了文采派(也称骈俪派)和本色派两种创作风格。前者表现为曲词的文雅骈俪,后者提倡本色自然。明代后期,出现了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即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也叫玉茗堂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论争,指出汤显祖重视“意趣神色”、“至情论”,沈璟提倡“本色”,强调严守“声律”,认为汤、沈之争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四声阴阳、句法和用韵。清代中叶出现了花雅之争,这是昆腔传奇与民间戏曲之间发生的争胜现象,不只存在于戏曲理论领域。

刘玮老师着重分析了李渔的戏曲理论。她说,《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所论包括戏曲、居室、器玩、烹饪、美容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是李渔关于戏曲编导、创作的理论。她指出,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有:(一)论社会功能;(二)论戏曲结构;(三)论人物形象;(四)论戏曲语言;(五)论戏曲的编导。并指出李渔的戏曲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

在讲述过程中,刘玮老师还播放了《牡丹亭》《玉簪记》等戏曲的精彩片段。

最后,洪树华教授对本次报告作了点评。他认为,刘玮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感谢刘玮老师给大家作了一场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精彩报告。

 

主讲人简介

刘玮,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1项,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1项,出版专著5部,在《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学术交流》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曲敏         作者:洪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