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9点,原厦大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台湾文化研究知名学者徐学教授应邀作客我院名师大讲堂,作了题为“王鼎钧与鲁文化”的学术讲座。受疫情影响,此次讲座以腾讯会议形式线上进行,会议由崔春副教授主持,我院众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校外文学爱好者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首先,崔老师对徐教授的学术履历和学术成就作了简要介绍,并对讲座的主讲对象王鼎钧先生的文学活动作了简单普及。
接下来,徐学教授以一段96岁王鼎钧先生的乡音录音开启了他极富感染力的讲座,他的演讲分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在台湾众多写乡愁的作家中为什么要研究王鼎钧?徐教授与台湾文学研究的渊源注定了他与王鼎钧其文、其人的相遇相识,结合王鼎钧本人复杂的人生经历和荡气回肠的文学书写,徐教授给予王鼎钧散文家、小说家、历史学家、语文教育家和宗教家等几重身份的定位,并认为王鼎钧作为一个“文学人口”,没有门生故旧承传、没有党派力量争夺、没有商业价值利用、没有花边新闻炒作,他本人构成的这种奇特的文学现象,一定会穿越历史留存下来。
第二,王鼎钧和家乡鲁南的关系。徐教授首先结合中国人“离开故土如斩断根一样”的文化心理,分析了作家的“故乡”与宗教情怀之间深刻联系。其次他深刻剖析了王鼎钧的文学形成所受的兰陵王世家这个大家族的具体影响,其中既有大家族文化传承尤其是“诗酒传家”使其具备的深厚学养与气度,也有一个文学感受人对大家庭的肮脏之隐晦批判。王鼎钧的写作是北派“一天一地一圣人”的大气文学,也是深受荀子影响不流于空泛的“实心”文学。讲到动情之处,徐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王鼎钧93岁时亲手抄写给徐教授的两首古体诗,并结合诗的内容与笔墨之间的意气生动阐释了他对王鼎钧的家族文化基因、文学魂魄、文学境界的哲思与体悟。
第三,王鼎钧的乡愁美学。徐教授选用了王鼎钧的一篇寓言散文《那树》来分析王鼎钧对乡愁的独特认识,文中的“蚂蚁搬家”是移民流动的生动象征,“老树”则是与“老井”“老屋”等一系列意象相连的故土文化符号,蚂蚁为老树举行葬礼的细节勾画出一代海外游子面临原乡“现代化”时的心灵困境,而王鼎钧在这困境中生发了“月魂在天终不死,间隙赴海料难还”独特乡愁美学。
最后,在互动交流环节徐教授亲切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包括王鼎钧与余光中“乡愁美学”的区别、王鼎钧的宗教情怀、乡愁美学治愈功能的合法性等问题。徐教授的解答融合了自己对文学追求的永恒主题、宗教的救赎功能、人生在世的生存哲学等各方面理解,可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同学们深刻感悟文学、感受人生、洞观世界上了很好的一课。 崔老师对此次讲座作总结发言,感谢徐教授的精彩演讲,同学们纷纷表达对徐教授的感谢,会议圆满结束。
(文:徐冰月)
主讲人简介
徐学,教授,文化学者,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福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厦门市第八届和第九届政协委员、政协台港澳委员会特约研究员、闽南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对外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海峡文学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岩学院特聘教授;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从事台湾文化、海外文化、两岸关系研究30余年,曾为三十余所高校做台湾文化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