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发有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文学细节的解读”的在线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是文化传播学院“名师大讲堂”系列学术报告活动之一,由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新顺主持,来自文化传播学院及一校三地各校区的150余本科生、研究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参加了这场报告会。
黄发有教授首先从中外文本细读的传统讲起,简要介绍了以毛宗岗、金圣叹、脂砚斋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批注式阅读传统,以李健吾、唐湜、常风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鉴赏式批评传统,以及以瑞恰慈、燕卜荪等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理论和批评实践。通过对古今中外文本细读传统的梳理,重点阐明了文学作品细节分析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接下来,黄发有教授引述和分析了大量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深入阐述了文学细节的美学意义和结构功能。黄发有教授以吴敬梓《儒林外史》、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经典作品为例,通过对其中一些经典细节描写的分析,指出细节是文学的细胞,细节让文学变得生动、丰富和复杂,那些既生动而又节制的细节描写让作品充满视觉的冲击力,比那些过度夸张的表现更具震撼效果;同时,典型的细节表现也能让作品获得多重指向的辐射性美学意义。通过对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和赵德发《通腿儿》等作品中一些关键细节的引述,黄发有教授深入分析了关键细节在文学作品中所发挥的结构功能。
在报告的后半段,黄发有教授重点讲解了文学细节解读的方法。他以鲁迅的《孔乙己》、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汪曾祺的《受戒》《陈小手》以及余华的《活着》等大量作品为例,详细阐明了如何关注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又以李健吾、傅雷等人的批评实践为例,深入分析了如何从细节入手,去达成与批评对象的深度交流与沟通,实现既富于感染力又富于说理性的批评风格;他还提醒大家要以这些前辈批评家为榜样,对批评对象的得与失都能给予中肯的评价,既不过度溢美,又不刻意挑刺,以确保文学批评活动的客观立场和学术品质。
最后,黄发有老师与参加报告会的同学们进行了在线交流,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文学细节分析中的“过度解读”问题及当前热门的网络文学的评价等问题进作出耐心的解答。
报告人简介
黄发有,男,1969年出生,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曾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资助计划,获得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山东省社科成果奖、《当代作家评论》奖、《文艺争鸣》奖等奖项。著有学术专著《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和学术随笔集《客家漫步》,主编网络文化丛书“读网时代”。在海内外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转摘60余篇,发表散文、随笔、诗歌300余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