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校庆百场学术报告:杨争光畅谈网络时代的民间诗歌写作

发布时间:2021-04-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4月14晚,著名诗人、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驻院专家杨争光先生应邀走进威海校区,作了题为“网络时代民间诗写作对经典诗写作的颠覆”的学术报告,青岛校区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孙基林教授及来自校区各院系的一百余名师生在图东教学楼122教室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新顺老师主持。

杨争光先生以民间底层诗人许立志、张二棍、陈年喜、余秀华等人的作品为例,通过与“经典诗”的文本对照,就网络民间诗写作对主流经典诗写作的颠覆问题,提出了三点看法:一,网络时代使大面积的民间诗歌写作与传播成为可能;二,民间诗歌写作突破了经典诗歌写作“代言者”和“被表达”的历史局限,使“我手写我心”真正成为现实;三,底层的诗歌写作创造并显示了民间写作的实绩。

讲座中,杨争光阐述了他自己作为一名诗人对网络时代民间诗歌写作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并分享了大量鲜活的民间诗歌代表作品。现场同学积极参与诗歌朗诵,气氛十分活跃。从许立志的《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到张二棍的《束手无策》,从“螺丝”的意象到“劳动和劳动者”的主题,杨争光先生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引导现场听众感悟新兴民间诗歌的特色与风味。他认为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网络时代的民间诗作对经典诗作的挑战都具有颠覆性的意味。

在互动环节中,杨争光先生耐心地回答了学生有关民间诗歌能否走出去以及民间诗歌是否具有某种阶级“特权”的问题。他指出,民间诗歌通过互联网获得了生长动力,但仍需不断发展自我丰富内涵,如此才能最终走出去,获得世界性关注;中国的民间写作,目前确实主要表现为底层写作,但并不能因此而武断地缩小民间写作的边界,更应明确反对将民间写作视为底层群众的一种阶级“特权”。

讲座在现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此次报告会由文化传播学院主办,是威海校区“百廿山大 学术报国”迎校庆百场学术报告活动之一。


(文:姜德波、洪定康、李程熙、任雪晴,图:马柯欣)


【主讲人简介】杨争光,诗人、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四届政协委员,五届常委。原深圳市文联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塞尔维亚文、俄文等外语在世界多国出版发行。代表作有小说《公羊串门》《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棺材铺》等,出版有十卷本《杨争光文集》及多部小说集、散文集、诗集。曾任电影《双旗镇刀客》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及《我们的八十年代》总编审等。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周新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