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院师生主创的非遗纪录片《绝唱》登陆“学习强国”平台
2021年1月16日,由文化传播学院师生主创的非遗纪录片《绝唱——乳山琴书》成功登陆“学习强国”平台(相关链接:https://sd.xuexi.cn/local/detail.html?ae5e411fe91d6d3c1ac4def110933f4f=4eabf4e378aee6e54c26c07c9839d053&6e9d852f0075def5a5b44097c3ebecda=22edb502a2370f8a351ff52a5cc1d2fd47ae7e582e740f6b7c9439cee5362a6b&ac11f3c9ee565cedc2b7aa9b8914e5a6=81e0083613e7ba24bb6391d5d5c94c79&21a43e4433405301a50eb5898cebfe4e=de92f082f01d59a204cf250ad12bf027)。《绝唱》由文化传播学院师生主创、联合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共同制作完成,并得到了乳山市委宣传部、乳山市社科联、乳山市文化馆(乳山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影片运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乳山琴书”盲艺人们在非遗传承中的坚守与困境,直面非遗传承保护中存在的尖锐现实问题,同时探讨了传统艺术形式创新与发展的未来方向,倡导非遗项目传承以全新的形式融入到当代社会、参与到现实文化处境之中。
以影像记录威海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对濒危项目展开抢救性保护,这是文化传播学院落实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服务山东”战略,深耕威海,关注威海文化发展的一次新尝试,也是威海市首次运用微电影的形式记录非遗文化的文艺创作,极大地推动了非遗保护与研究工作,同时也探索了非遗保护的新路子,为非遗文化保护和濒危项目抢救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乳山琴书是清朝嘉庆年间由西河大鼓演变而来的民间说唱艺术,由于演唱的艺人大多是盲人,在乳山民间也被称为“盲人调”、“瞎子说书”。从前的盲童出于生计,往往从小就拜师学艺,长大后走街串巷,成为胶东民间艺术“行走中的传播者”。乳山琴书有说有唱,说唱结合,抑扬顿挫,高亢婉转,既讲述故事,又便于抒情,再加上艺人们本身浓重的乳山本地人的声腔,素朴自然,雅俗共赏,曾经是胶东地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由于盲艺人的特殊身份和喜闻乐见的艺术演唱,他们在特定的年代里曾经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1941年,乳山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国会”,盲艺人们积极编排抗日节目,通过琴书说唱,鼓励和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救亡热情。新中国成立初期,乳山市又组织成立了“盲人宣传队”,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谱写琴书曲目,在全县巡回演唱,以乳山琴书形式灌制的录音节目,在全县广播中播放,达到了一时之盛。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出现,乳山琴书渐渐成为明日黄花。2008年6月,乳山琴书进入“威海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