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立道生:语文学/文献学(PHILOLOGY)的方法与实践”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1-01-0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本立道生:语文学/文献学(PHILOLOGY)的方法与实践”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125日,由学灯论坛组委会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主办的“本立道生:语文学/文献学PHILOLOGY的方法与实践”学术沙龙在金沙滩学府酒店敬儒茶苑举办。本次学术沙龙围绕如何在与中国古典文献学融通互鉴的视野中继承和发扬西方“语文学”的学术传统展开研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浙江省社科院、中华书局、浙江外国语学院山东大学的13学者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就这一人文学术研究的议题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了“语文学/文献学”在中西方人文学术研究中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深远意义。

学术沙龙由文化传播学院芮欣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吴玉阁处长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周新顺副院长分别致辞。吴玉阁处长首先感谢了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对于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以及学灯论坛学术事业的大力支持,

而山大素以文史哲传统见长,本次沙龙多领域多学科学者之间的对话定能推动文化传播学院学科的发展,并预祝此次学术沙龙取得圆满成功。周新顺副院长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热烈的感谢,表示“重新回到语文学/文献学”的论题将有助于回到学术的根本,对中国当下的学术风气进行纠偏,而本次沙龙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相互切磋和研讨将极有意义,最后表达了对论坛成功举办的衷心祝愿随后,与会者于酒店大堂前合影留念。

 

此次学术沙龙的讨论共分为四场,第一场题为思想的旅行”,由吉林大学秦曰龙老师主持,山东大学芮欣老师担任与谈人。第一位发言人为来自中山大学的肖剑老师,题目是《熔式经诰与自铸伟词——但丁在<神曲>第一歌中的文体创制》。肖剑老师首先指出,基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对熔铸中西文学研究的启发,她关注到但丁是一个化用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多种文体进行创作的集大成者。从《神曲》的命名来看,钱稻孙先生基于但丁对多元文体的杂糅,首次将译名定为《神曲》,兼取戏曲的“喜剧”意义与散曲呈现的诗歌特征。但丁打破悲剧与喜剧泾渭分明的古典传统,有意采用意大利俗语进行创作,并将作品命名为《喜剧》Comedy实则是为了模仿《圣经》,创作一部人人通晓的辉煌巨著,这也是薄伽丘称其为神圣的divine《喜剧》的原因。那么《神曲》属于何种文类?肖剑老师认同奥尔巴赫的观点,《神曲》实现了文体杂糅,并喻“整一”于“杂多”,随后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分析了融汇于《神曲》第一歌中的骑士传奇、“拉丁幻象诗歌vision poems古典史诗和预言诗等多种文体及其深层意义,但丁作为“先知诗人”的身份在其中时时体现。

来自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的朱振宇老师以《贝雅特丽齐:从<新生><神曲>》为题进行发言。朱振宇老师首先指出拉丁文中的nova兼具“新的”与数字九的含义,新的生命与数字九由此联系在一起。据斯马尔(Janet Levarie Smarr霍兰德(Robert Hollander)的分析,贝雅特丽齐在《新生》中的九次“现身”呈现出一种“对称式”结构,分别对应托勒密式宇宙的九重天体现了“上帝用数字创世”的思想,因而《新生》是作为“上帝抄写员”的但丁记述的一本“宇宙之书”。接着,朱振宇老师介绍了《新生》对基督宗教传统的继承,《新生》以贝雅特丽齐之死表现了基督教“仁爱”(caritas或信仰之爱)替代“温柔新体派”式尘世爱欲(amor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温柔新诗体的超越。那么《神曲》中如何重新设计贝雅特丽齐?朱振宇老师通过将《神曲》与《新生》、《埃涅阿斯纪》对比,指出《神曲》以“太初有道”、“太初有言”的基督宗教传统回应《新生》无言的结尾;《神曲》中维吉尔借助贝雅特丽齐使用的佛罗伦萨语说服但丁,俗语相比古典语言更具有神圣性,并以此修正了《埃涅阿斯纪》神与人沟通的缺位等,通过上述对比,充分揭示了但丁所开创的新的书写传统。

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浙江外语学院的陈芸老师,题目是《十八世纪英国远游现象研究的复兴》。陈芸老师首先介绍了论题缘起,在欧洲的旅行经历使其关注到了文艺复兴之后18世纪英国远游现象,最终在中国语境中选择“远游”与“Grand Tour”相对应。随后,陈芸老师介绍了远游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远游与中世纪的朝圣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远游最早作为17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朝臣的非正式外交培训兴起当时能够参加远游多英国的贵族之子,在远游期间,他们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最终完成绅士教育接下来陈芸老师阐释了远游对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重要的文学家在青年时参加过远游但远游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产生。之后因为法国革命和英国内部的战乱,从英国到法国的道路被阻断,英国的知识分子转而发现英国本土的风景。最后,陈芸老师以意大利画家包托尼Pompeo Girolamo Batoni1708178718世纪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两个个案来谈远游。远游对英国贵族青年的影响极其深远,该视角也将为文学思想领域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三位发言人发言结束后,与谈人芮欣老师表示,三位老师的研究均注重从词语的概念出发,并引入文义,进而关注到对作品主题的研究。而文学不是独立的文本,有关文本本身的阐释史、批评史、艺术史构成一个研究网络。肖老师便将但丁的文本放在这样的文本网络中凸显了《神曲》的风格,进而探讨创制与改造体现,将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朱老师通过分析但丁对语言寓意的掌握及在诗歌写作中的运用,体现了但丁对自身与宇宙的了解和把握。陈芸老师谈到的“远游”,仍处于文艺复兴脉络之中,在发现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精神旅行与地理发现的过程中,人们完成自我的教育。随后的交流过程中,与会老师就中西会通、英国国民性问题、如何看待意大利、英国文化在世界中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术沙龙第二场主题为“作为‘数字’的人文”,朱振宇老师担任主持人,与谈人为来自中山大学的马津老师。来自中华书局的朱翠萍老师作了题为《新型古籍整理模式探索——古籍整理工作平台及“i编纂”小程序》的报告。朱翠萍老师从自身的工作经历出发,介绍了数据化时代古籍整理工作的各个逻辑链条和相应步骤,以及辅助研究的数据库等。古籍整理包括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字形整理工作、古籍文献自动标点、校勘。数字化背景下上述工作可以借助文字处理平台、古籍引文校对系统、古籍编校系统、计算机自动校勘等辅助进行,不仅大大提升了效率,还有效规避了人的疏漏。此外,朱翠萍老师还介绍了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众包服务,通过网络发布古籍整理任务,是一个全面高效的古籍专家发现系统。目前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发布平台包含了诸多数据库,例如中华石刻数据库、历代进士登科数据库等是直接数字出版的开端。朱翠萍老师强调,古籍整理到了数字化时代,不是简单搬到线上进行,而是需要构建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古籍整理生态的构建需要资源、技术、人才三位一体,才能做好这条高速公路的基础性工作。最后朱翠萍老师诚挚邀请广大学者加入开放实验室,共建数字化平台。

第二位发言人为来自清华大学的桑海老师,题目为“数字人文与语文学/文献学”。桑海老师从数字人文的概念出发,认为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不断发展的一个交叉领域。基于评判当代技术的使命与任务,人文学者需要了解数字人文,并借助当代数字媒介打开数字人文。随后,桑海老师结合具体实例分别介绍了技术派和人文派对数字人文的看法,前者认为数字人文基本就是技术在人文领域的运用,而后者则认为数字人文是针对数字人文中技术派过于强势等不良倾向做出的应对接着桑海老师将数字人文放在长时段考察,指出人文学科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二元对立,数字人文也并非是全新之物。布萨神父将计算机运用到对阿奎那“存在”概念的阐释研究,通常被追溯为“数字人文”的开端。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采用量化方法研究浪漫小说的阅读状况,是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实验方法的结合。最后,桑海老师介绍了目前数字人文与文献学领域产生的一些成果,例如诸多重要的文献数据库,非文本数据方面例如王晓光等正在构建敦煌壁画的叙词表

两位发言人发言结束后,与谈人马津老师表达了对数字人文论题的看法。马津老师认为朱翠萍老师老师解释了如何把数字手段应用到人文研究中,解决人文研究中的难题。桑海老师介绍了作为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以及人文派与技术派如何通力合作。随后,马津老师结合翻译实例介绍了数字人文发展的现状,如今辅助翻译的技术手段已经极其成熟,但就创造性、阐释性、主观性而言,人工翻译显然更优。最后马津老师表示,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而技术手段如何合理使用来促进人文学术研究尚需探讨。

学术沙龙第三场主题为“语言与存在”,由北京大学祝帅老师主持,山东大学杨慧老师担任与谈人。吉林大学秦曰龙老师做了题为《白山音系: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接触与融合》的演讲。秦老师首先介绍了北方话八大官话方言区,其中吉林省原被认为是东北官话区,但通过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对吉林汉语方言的调查,发现实际并非如此。随后秦曰龙老师简要介绍了正在进行的语保工程,不同于原来方言调查纸笔记录,现在的方言调查注重保存乡音、乡貌等多种史料,并将在此基础上建设方言数据库,是对保护方言文化、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秦老师所负责的吉林省方言调查选择白山市作为代表,原因是此地历史悠久,长白山文化、闯关东文化和抗联精神等于此薪火相传。接下来秦曰龙老师以白山市浑江区为例,在共时层面通过比较白山话与东北官话、胶辽官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连续变调、儿化,发现白山话实际上属于胶辽官话。除此之外,秦曰龙老师还从历史文献中寻找证据,发现清代及民国时期往通化白山地区的移民以胶东半岛人数最多,从而深入阐释了此地胶辽官话语言色彩浓郁历史渊源。

浙江省社科院李旭老师以《寂静的钟鸣与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论本质性言说的时间-游戏-空间》为题进行演讲。李旭老师首先指出海德格尔晚期有关语言本质的两种说法,分别是“语言是存在的家”(《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和“语言作为寂静的钟鸣说话”(《语言》)展示海德格尔晚期栖居之思的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寂静的钟鸣”这一自相矛盾的悖论体现了海德格尔悖论性的修辞,“寂静”与“钟鸣”存在何种关系?海德格尔《寂静的钟鸣》与亚里士多德《解释篇》呼应,认为需从心灵体验、意义出发来探寻语言的本质规定。将语言的本质理解为指令、召唤接近于英国哲学家奥斯“以言行事”说包含了行动的、伦理的旨趣。但不同于奥斯丁“以言行事”海德格尔始终在思与诗的对话中探问语言的本质,赋予诗以至高的尊严。“寂静”中经验语言的本质,彰显了海德格尔其对整个现代性极度喧嚣的批判。最后李旭老师借助里尔克诗歌阐释了存有的指令作为寂静的钟鸣何以转变为“存在的家”

中国人民大学赵倞老师发言的题目为《生命之用益——阿甘本“宗教”概念蠡酌》。赵倞老师首先介绍了西方人文学术传统中作为重要学科的“语文学”,并从词源上解释了“文献”不仅指固定的语言和文字,还有贤人和语文学家的意义。随后,赵倞老师结合《西塞罗致阿提库斯书信》(1352)以及《君士坦丁献土》文献,进一步指出语文学先天具有戏剧的、游戏的色彩,但同时也有严肃的一面。而阿甘本的宗教概念既是游戏的又是严肃的,与语文学密切相关。接下来赵倞老师通过对阿甘本的“世间”概念作词源学考察,结合其对资本主义宗教的心理学分析,揭示了阿甘本对现代社会中“神圣”与“世间”的细致区分,而这些分析源自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短札《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的影响。最后,赵倞老师通过追溯“形式-生命”的由来和对古罗马宗教中神圣天神祭司”的语文学溯源,揭示了阿甘本对现代社会、对现代性批判的解决方案,即柏拉图所说的人对灵魂审慎的态度,但面对充斥必然与偶然的现代社会,在游戏和审慎之中还需取得一种平衡。

与谈人杨慧老师首先介绍了学灯论坛自创立之初设立的与谈人原则,即选择发言者学科之外的人进行与谈,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交流互通。随后,杨慧老师表示秦曰龙老师与闯关东议题相关的语言学研究与文学叙事密切相关。语言学是语文学最重要的基础,古典文学的小学基础则是回归语文学的重要途径。李旭老师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话题展开,启发我们海德格尔思想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极其密切。从“沉默”角度而言,斯坦纳或许在很大程度受到了海德格尔影响。赵倞老师从词源学入手,将阿甘本引用的文本嵌入到对阿甘本的研究之中,并对其作史源学考察,行文用词古雅准确。随后与会老师就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与语文学之间的关联,如何将语文学作为研究方法来推动人文学术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

学术沙龙最后一场的主题为“作为‘方法’的文献”,本场主持人为清华大学桑海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赵倞老师担任评议人。北京大学祝帅老师作了《近现代书法批评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为题的演讲。近现代史书法史料与古代书法史相比材料丰富,如何在多的材料中加以择取?祝帅老师首先指出相对于原来经典文献学将文献分为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近现代书法文献通常包括正式发表的文献(报刊文章、书籍、网络文献等)非正式发表的文献(档案、日记、笔记、书信、内部文件等)。随后祝帅老师结合自身查阅文献的经历对上述各个类型的近现代书法文献作了详细阐释。数据库在数字化时代为阅读文本提供了巨大便利,但就书法史和艺术史而言,实物则提供了纸张质量等背后信息,对照研究领域浏览图书馆藏书也会有超出数据库检索的发现。接下来祝帅老师以《东方杂志》中国美术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记录的美术展览沈尹默书信等为例分别介绍了作为近现代书法文献的报刊档案馆非正式发表史料图像史料物品史料,以及口述历史实地考察(田野)的研究方式。最后祝帅老师以青岛天柱山为例,强调了书法史研究和地理的关系。

    山东大学杨慧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建设的“史源学”资源——以胡适<希望>“旧体诗”改编版本小考为例》。杨慧老师从歌曲《兰花草》歌词与胡适原作《希望》的比勘开始,对改编部分进行溯源,通过竭泽而渔寻找史料与比勘校读,最终梳理清楚了《希望》改编版本产生与流变的谱系,也就是这一文本不断被引用的过程则又是原始信息不断被剥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杨慧老师进一步指出史源学本属于考证的方法,但只有到陈垣先生这里才发展成为熔铸目录、版本、校勘、年代、避讳诸学专门之学。随后杨慧老师从考证兰花草”入手,通过广泛查阅胡适家乡地方志、《国语教授书》等文献,并结合与兰花相关的“君子比德”文化传统,深入阐释了胡适《希望》中对饱含个人成长记忆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赓续,以及对白话文和“国语文学”更为深入的推广。最后,杨慧老师介绍了《希望》不断再版经典化并融为集体记忆的过程,并进一步阐释了史源学要义,即在重新设定可靠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从那些关乎题旨的文本细节出发,追溯社会、历史、作家经验乃至文学传统进入文本并熔铸为思想和美学特质的路径与过程。

与谈人赵倞老师认为祝帅老师竭泽而渔挖掘各种书法文献史料,是对语文学研究的全面实践,而祝帅老师的所有研究方法均包含在对史料的理解之中,实现了材料与方法的紧致结合。杨慧老师的研究考证扎实,文本考证从歌曲到胡适的诗,最终溯源到到商务出版社的国语课本,以及对兰花草的考证,其结论和过程均贯彻了陈垣先生史源学的方法。语文学与传统的文史研究很相似,杨慧老师的研究是贯彻该研究方法的很好实例。随后与会老师们就书法史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书法文献与文学史料之间的关联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最后的闭幕式环节中,芮欣老师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简要总结。中国人民大学李今老师作为学灯论坛学术顾问致辞,李今老师表示来自不同学科青年学人具备综合的研究能力,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视野,拥有对学术的专注和热情,共同带来了一场跨越中西的精神盛宴。随后李今老师分享了自身的汉译文学研究与建设汉译文学数据库的经历,与会学者就此畅所欲言进行交流。最后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刘絮   图:孟凡秀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曲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