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兵教授做客“名师大讲堂”
2020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曾艳兵教授做客学院“名师大讲堂”,通过线下讲座与腾讯会议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主讲了题为“为什么是土地测量员:卡夫卡《城堡》主人公K.的身份探源”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管恩森教授主持,学院及校内外近200名师生参与并聆听了此次学术报告。
曾艳兵教授首先梳理了卡夫卡作品阐释的几种路径,即宗教视阈、社会学视阈、心理分析视阈等,并通过借用伊格尔顿、希利斯·米勒等人对卡夫卡的引用,阐明卡夫卡作品对于当下社会的重要意义。在评议了卡夫卡研究的现状与意义之后,曾艳兵教授从《城堡》中K.的职业问题入手,深入阐述了他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针对《城堡》中K.以“土地测量员”作为职业所存在的问题,曾艳兵教授指出,这位“无地可测”的土地测量员实质上是人类存在意义的勘探者。在他看来,K.的悖论式职业身份使得他不仅可以测量土地,更以自己独特的不确定性存在方式标识着对人性、人与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测量。因而,卡夫卡可以被视为存在主义者的先驱。不仅如此,K.的命运是犹太民族漫长受难史的高度概括和描述,“测量土地”与“寻找家园”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刻的譬喻关系。
在讲座中,曾艳兵教授引入了意大利当代著名思想家阿甘本在《K》一文中对卡夫卡的理解:阿甘本首先从罗马法和希腊文化出发,对“量地师”这一职业进行探源,进而从语言学与法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K.即Kardo(轴)”的意义内涵。
曾艳兵教授认为,《城堡》中K.的职业设定指向对城堡的反抗,尤其指向那些传达着城堡权威的人员,如主管克拉姆(Klamm)等等。而K.作为土地测量员的意义就在于,他既可以确定边界,又可以打破边界。测量是确定边界,而重新测量就是以新的边界打破旧的边界。K.作为土地测量员负有定界与破界的职责,这使得他的身份带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曾艳兵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是后现代主义问题以及卡夫卡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