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山教授应邀参加察哈尔学会“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
图/文 中评社实习记者 刘正洁
中评社北京1月19日消息 由察哈尔学会主办的“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暨《国之交如何民相近: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以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的新书《国之交如何民相近: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为依托,引发在场专家学者对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热议。来自察哈尔学会、国内高校等20余人与会。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贾文山到会并就“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议题发言。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会长韩方明博士在致辞中代表察哈尔学会向出席研讨会的各位大使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王义桅教授新书的三大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二是全球视野与历史底蕴的有机统一;三是中国立场与新时代的深刻阐述。韩方明认为,本书是当代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作品,对于理解国家外交战略、中国公共外交智慧,都具有重要启发,还可成为大专院校外交学及公共外交教材,以及关心中国形象、致力于民心相通的各界人士的参考著作。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在贺信中表示,在中国公共外交是舶来品,民间外交是本土货,新时代将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检视了我国制度优势。公共外交不仅接地气民心相通也接天线,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后一个目标正是伙伴关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四个自信”基础上强调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推进民心相通需要全球聚力,包括人权聚力、民心聚力,“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展示了路径与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图书出版分社社长曹沁颖在致辞中介绍了王义桅教授新书主要内容和该出版社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义桅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从近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很多西方概念,无论是民主、自由、共产主义、德先生、赛先生,都没有很好的思考这个概念背后非常强烈的西方背景,基督教的背景和一神论背景,概念背后蕴含着大量西方的逻辑,尤其是宗教的情怀。中国人是儒释道并存的,中国并不存在普世价值概念,无论是佛教到中国变成了佛学,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变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化,实际上是通过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创造性的转化、发展。所以公共外交只是一个切入点,帮助中国走出了近代,告别了西方,重构人类的知识体系。今天中国、印度等更多的新兴国家参与全球化,这个世界越来越多样性。希望这本书出版不是简单的从中国公共外交到中国外交,而是从公共外交为个案反思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更多从人类文明底蕴角度思考外交话语和学术话语,更好的回到多样化的世界,更好的指导世界各国的实践。
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外交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外办原副主任吕凤鼎,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秘书局原局长赵守义,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问题原特使吴思科,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大使姚培生,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晓萌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首席研究员贺文萍,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谢茂松,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先后致辞。察哈尔学会秘书长、中国前驻乌干达、赞比亚大使、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前特使、中国前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李强民做了总结。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贾文山在致辞中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者“一带一路”发展到今天应该有一个转向,就是突出民心相通。民心相通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里面是不是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相似的概念。民心相通还有一个关键在于学术交流,国内用英文出版“一带一路”著作很少,“一带一路”本身具有全球性,研究“一带一路”也就必须要有全球性,中国国内很多学者“一带一路”研究学术要走出去,急切地走出去,只有这样“一带一路”在国际舆论上,至少在理论上、在学理上才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