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院举办洪子诚学术报告会
10月27日晚,由文化传播学院主办的以“阅读对我们的塑造——洪子诚谈《我在哪儿错过了你》的编辑和读后”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于电子楼102室举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到场开展讲座,我院副教授崔春担任主持,文化传播学院部分教师、校区部分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报告会上,洪子诚讲述了其主编《我在哪儿错过了你》这一本书的灵感来源:在错过末班车后,等待次日头班车时你想拥有哪本书来陪伴你。结合当下寻根思潮与电影、音乐和诗等艺术上的碰撞,他指出了文学、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密切关联,通过张艺谋的《黄土地》、谭盾的《风雅颂》等作品展示了这样一种相遇所带来的活力。洪子诚分析在九十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出现了转变,各领域愈加孤立了。他还谈到题目中的时态变化,强调了他对于“错过”一词的理解和应用。洪子诚展示了新书的目录,依次介绍了各篇及其作者的情况,分享了一些约稿和编辑本书时的情况。他讲述了吴晓东是以三十七度的温度来写作,不狂热,也不冷却。谈到台湾诗人陈黎时,洪子诚把他与邓恩作比,说他们的方法和理念相似,创作时都擅长把不相关和很远甚至相冲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在介绍书中收录的毛尖关于金庸的文章时,洪子诚教授提到“那一代人不是用眼睛阅读金庸,而是用身体阅读”。在洪子诚的讲述中:陈毅《世界的声音:陈毅爱乐录》、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和纪录片《齐达内:21世纪的肖像》都传达出“忘掉自己,才能真的看到世界”的中心概念。他强调诗需要有感情,指出了当下阅读对于写诗的重要性。随后,同学们就网络文学能否被文学史接纳等问题与洪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亚思明总结洪子诚教授报告内容要点,建议同学们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净化自我,通过阅读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不断提升自己。
据悉,本次会议的举办旨在加深同学们对阅读与写作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学生形成一种新的阅读观。此次活动对于激发同学们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雒文瑜、王希钰、张浩哲
摄影:崔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