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14时,暨南大学甘于恩教授应邀做客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名师大讲堂,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粤方言避讳现象新论”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化传播学院刘倩老师主持,山东大学文学院张燕芬老师也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来自山东大学一校三地、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讲座开始,刘倩老师对甘于恩教授作简要介绍,表达对甘老师的敬意,并说明我们开展系列学术讲座的目的,是帮助师生们开阔视野、启发学习和研究的新灵感、新思路、新方法,并通过交流和讨论,促进山东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交往,实现共同进步。
甘于恩教授首先指出方言避讳既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从传统语文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民俗学、行为学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何为“语言禁忌”。
接着,甘老师又分别介绍了粤语避讳的内部差异、避讳与音变、避讳与行业禁忌、避讳与数字迷信、避讳与讨彩等内容。甘于恩教授展示了即将出版的《广东粤方言地图集》中有避讳表现的“猪肝”、“丝瓜”等词的地理分布,指出避讳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关,也跟方言读音有关。又通过分析早期国语“日”、“操”的读音以及粤语“鸠”和“始”的读音,阐释避讳可能会造成语音系统中的“孤音”现象。关于粤语中的行业禁忌、数字迷信、讨彩等问题,甘老师也展示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图片,让与会者了解到粤港澳地区特殊的文化习俗和语言风貌。
最后,甘于恩教授总结避讳是一种反向的文化习俗,我们在调查研究文化习俗时,不仅要关注显性的文化特征,还要关注隐性的习俗,从哲学意义上说,隐性习俗也是需要研究的习俗。
讲座结束后,刘倩老师对甘于恩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进行总结。刘倩老师谈到避讳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但由于语文学时期人们对口语并不关心,很多口语或方言的说法都没有文献记录和保存,因此我们今天的语言学研究要关心活语言,关心方言。
在提问环节,来自校内外的多位师生就粤语中的“乜嘢”、“边个”、“点样”和客家话的“麻介(脉个)”等词的古代来源、方言考本字问题、避讳音是否有类推机制、不规则音变的原因、一些特殊地名人名的读音等问题与甘于恩教授展开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气氛十分浓厚。甘老师耐心详细地解答了提问,并提示与会者,方言研究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眼光,要多与周边方言比较。
16时30分左右,在参与师生纷纷向甘老师表示感谢后,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甘于恩,(1959-),男,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协同研创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词汇学、地理语言学等。主持完成了“广东粤方言地图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教育部“汉语方言地图集”、省教育厅多项大型科研项目。在《中国语文》、《方言》和《语文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和《广东粤方言概要》等多部重要著作。2020年3月19日,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称号。